9月25日,由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教授牽頭成立的CCI(中國心血管醫生創新俱樂部)迎來了新一屆學員,這些學員中大約有一半是醫生,約三分之一是工程師,剩余的為投資人。
CCI平臺由中山醫院心血管醫生負責主要運營,是一個實現未來從醫療器械研發創新到產業化落地全鏈路的平臺和載體。過去幾年中,中國心血管領域誕生的多個世界級的重磅產品都源自于CCI平臺,包括由葛均波院士領銜研發的首個國產完全可降解支架XINSORB,以及即將上市的心臟二尖瓣器械產品ValveClamp。
中山醫院心內科首席創新官吳軼喆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CCI對標的是全球知名的斯坦福大學Biodesign創新中心,通過醫工結合解決臨床需求。
“我們通過學習Biodesign的創新理念,篩選臨床需求,開發創新器械并走向產業化發展。”吳軼喆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最關注的是患者需求,減輕患者痛苦,同時也希望改善醫生的體驗。”
CCI秘書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沈靂教授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稱,目前已有累計學員近400人,申請專利80余項,30余項產品在研,平臺誕生了20余家初創公司。
工程師出身的微光醫療創始人朱銳博士,就是五年前CCI初創時的首期學員,當時朱銳的實驗室還借助別人的研發基地,因為CCI的平臺,他與波士頓科學埋下了合作的種子,去年進博會二者達成了腔內影像戰略合作,推動中國本土創新走向世界。
“醫療器械創新是一道很窄的門,走進去后又要走很遠的路。這個平臺能讓你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朱銳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我們支持CCI平臺,并不直接追求商業合作與商業價值。”波士頓科學李曉濤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但不排斥這個平臺上有一些機會能夠形成合作伙伴關系。事實上,跨國醫療器械公司與國內企業一樣,正受到中國醫療高值耗材帶量集采的沖擊。除此之外,它們還在面臨迅速崛起的強大的中國醫療企業的競爭。
公開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冠脈介入PCI手術去年已經達到百萬級規模的量,與美國市場相當。
波士頓科學公司大中華區總裁張珺在近期的一場醫療技術創新會議上表示:“中國市場的發展趨勢不會改變,人口老齡化將會推動微創介入領域器械需求的大幅增長,很多病患對先進醫療器械的可及性仍然很低。”
這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機遇。微創醫療已經拆分了旗下包括微創心通和微創機器人等多個業務板塊分別上市,威高也將旗下介入部門進行拆分。兩家公司也高度關注CCI平臺的發展。
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姜峰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CCI這樣的開放創新平臺為醫生提供培訓,這從行業的長期發展來看屬于剛性需求。”
姜峰表示,一些大的跨國企業也有推出了類似的創新服務平臺,甚至也歡迎競爭對手在自己的平臺上做實驗,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這種做法值得提倡。
本月早些時候,在碧迪醫療的首屆中國醫療技術創新生態峰會上,也聚集了來自醫療器械產、學、醫、研、創、投領域的資深人士,篩選了多個醫療創新項目進行孵化。
長期從事機器人等醫療器械領域研究的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與食品學院教授宋成利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參照Biodesign模式的平臺會越來越多,它們各自探索,但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