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第九屆全球健康促進大會進入“中國國家日”主題活動。在當天的“健康中國建設”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副司長劉宇南進一步透露了中國發展健康產業的政策趨向,向國內外產業資本釋放了積極信號。
在今年10月25日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發展健康產業被列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主要任務。劉宇南在論壇上進一步指明了三大政策趨向。首先是優化多元辦醫的格局,重點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區分基本與非基本。劉宇南指出,要在基本醫療領域,堅持政府主導的同時,適當地引入競爭機制,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非盈利醫療機構,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個性化的服務供給。近年來,我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社會辦醫的政策,落實土地、價格收費、醫保定點等公平的待遇,給予稅收、投融資等商業方面的支持政策,同時積極地探索包容有效的監管方式,營造公平良好的環境。
環顧資本市場,民營醫院受到產業資本的青睞。除愛爾眼科、通策醫療、美年健康等專業提供診療、體檢服務的醫療機構之外,復星醫藥、恒康醫療、馬應龍等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積極參與社會化辦醫,通過收購兼并搶食民營醫院的“大蛋糕”。其中,復星醫藥通過參股美中互利旗下和睦家醫院,迅速進入高端婦科市場;恒康醫療則圍繞腫瘤專科醫院“跑馬圈地”。有醫療投資人士向記者表示:“在經過前兩年醫改的鋪墊后,醫療服務領域的‘國退民進’將進入發展期,民營醫療迎來了黃金投資期。”
此外,劉宇南指出,要積極發展健康服務新業態,融入養老、文化食品、健身休閑、旅游、互聯網等領域催生健康產業的新模式。積極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健康服務,探索健康產品和健康服務的發展。促進醫療與體育的結合,發展體育醫療康復產業。促進醫療與旅游的結合,打造一批有影響的健康旅游目的地。在此過程中培養有競爭力的健康產業服務集群。
不過,劉宇南同時強調:“中國各地對發展健康產業熱情很高,很多地方在規劃建設健康產業的集聚區,這里面一定要瞄準市場的需求,綜合自身優勢,避免一哄而起,同質化的發展。”為此,劉宇南提出兩點建議:一是避免將集聚區發展變相成為圈地和地產項目;二是要避免政府和市場的錯位。“健康產業的發展一定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市場為主體,政府做好服務。”
第三大政策趨向則是促進醫藥技術創新和水平提升。劉宇南表示,要提高醫療醫藥技術對健康服務的支持能力,改革藥品和醫療器械審評制度,加快高端藥品和醫療器械的研發,積極發展保健產品、康復輔具器具產業,大力發展數字化醫療、互聯網醫療、健康物聯網。
事實上,無論從技術還是商業模式角度,創新已成為發展醫藥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也被產業資本視為衡量投資并購的一項“硬指標”。
就細分領域來看,藥審改革推行以來,國家不斷加大力度鼓勵和引導藥企研發創新。在此背景下,貝達藥業、恒瑞醫藥、海正藥業等一批研發實力較強的創新藥企和仿制藥龍頭正迎來新一輪產業發展空間。數字化醫療、互聯網醫療等健康新業態雖然仍處于市場檢驗期,盈利及商業模式尚未成熟,但可喜的是,在市場需求和政策導向不斷加強之下,此類健康新業態正成為資本爭相競逐的“新大陸”。
記者從多家專注醫療投資的機構了解到,其投資并購的取向也傾向于追“新”重“技”。達晨創投合伙人傅忠紅坦言:“目前更關注有創新技術的公司,即使失敗,也愿意嘗試投資該類型的企業。”步長制藥資產管理中心總經理姒亭佑直言,看好高端醫療器械、精準醫療、基因檢測等醫療高科技領域的發展前景。平安創投總經理張江則認為,不僅要關注新的技術,還要嘗試投資新的商業模式,如互聯網醫療等健康新業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