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來北往的游客路經亳州高鐵站時,總會看到一個醒目的標語牌——“世界中醫藥之都亳州歡迎您”。千年藥都亳州,從華佗在這里開辟第一塊藥圃開始,中醫藥就融進了亳州人的生活,也逐漸成了這座城市的經濟命脈。
目前,亳州市現代中醫藥的產業鏈條不斷延伸拉長,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中藥材交易中心和中國最大的中藥飲片、中藥提取物、中藥保健飲品生產基地,該市中藥飲片產量占全國的1/4,中藥材專業市場年交易額占全國的50%,中藥材及飲片出口占全省的70%、全國的10%,業務覆蓋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
如今,中醫藥優勢產業令亳州這個此前的皖北“落后生”,實現了跨越式增長。2022年,全市生產總值2101.5億元,首次進入安徽省前八位。其中,作為支柱的中醫藥產業規模更是占到了1664.1億元。而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刷新,2023年上半年中醫藥產業規模為1003.4億元,并力爭今年現代中醫藥產業規模達2100億元。
從一方藥圃到千億藥都
亳州位于安徽西北部,地處皖、豫、蘇、魯四省交界,并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曾經的長三角“邊緣地帶”,也正成為中原城市群匯入長三角的“橋頭堡”,2000年成為地級市。
這座如今中醫藥領域的“隱形冠軍城市”,已歷經了數千年的變遷。
東漢末年,亳州人種植經營中藥材的風氣開始形成。自漢代以后,亳州已廣為種植中草藥,清代劉開曾寫到:“小黃城外芍藥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種藥如桑麻。”
清末,亳州已發展成為藥商云集、藥棧林立,經銷中藥材兩千多種的四大藥都之首。在中國《藥典》上,冠以亳字的就有亳芍、亳菊、亳桑皮、亳花粉四種;其中亳產白芍產量約占全國總量的75%。
1995年,亳州建成當時國內規模最大、功能完善、設施齊全、檔次最高的中國亳州中藥材交易中心。
2017年1月,安徽提出“把亳州打造成國內外知名的中醫藥之都”。2020年,《世界中醫藥之都(安徽亳州)建設發展規劃(2020—2030年)》印發。
如今,新建后的亳州中藥材專業市場占地1000畝,入駐藥企2000多家,擁有約8000多個店鋪,已達到60000人次的日均人流量和500億元的年交易額。
其中,一樓是普通的中藥材,二樓是名貴精細的中藥材,一樓東廳是中藥材初加工產區(即飲片區)。包括麥冬、黃岑、沒藥、羌活、車前子、荊芥穗、益母草、人參、冬蟲夏草等各類中藥材,應有盡有。
今日上午,中藥材專業市場雖然還未正式開業,但已經有一些藥商前來營業,其中一位有著20余年從業生涯的李成華女士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隨著人們對健康養生的重視和防疫需求,中藥行情近年來一路走高。她的店面雖然不大,但每年能銷售出約20噸黃芪。
“今年的藥材價格由于尚未開市還不明確,去年的藥材價格從三月份開始到夏天一路走高,也有一些商人進行囤積,但秋季開始降價,到目前為止,價格較為平穩。其中,相比前年,白芍、白珠等一度上漲到一百二三十元一公斤,而草烏、川烏等相對冷門的藥物價格,常年幅度波動不大。”李成華說。
一位袁姓藥商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亳州藥材交易具有散戶經營的特點,約有10萬藥商。這些藥商的努力,使得全國的中藥材匯聚在此,亳州作為中轉站又銷往全國和世界各地。
與此同時,中醫藥產業已成為一個富民產業,亳州老百姓的錢袋子也隨之鼓了起來。
國家統計局亳州調查隊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7841元,同比增長6.8%,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726元,增長6.0%,高于上年同期0.5個百分點,居全省第3位;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91元,增長8.5%,高于上年同期1.9個百分點,居全省第4位,城鄉收入差距縮小。
中藥材白芍種植專業村的一位村民告訴記者,近年來每年種植白芍的年收入為7萬至12萬元之間。
投資人楊光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目前看,亳州醫藥制造業的占比還較低。其產業結構尚有可調整的空間,還需要從傳統的“藥材”向“醫藥”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