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非醫藥專業背景,單個藥企的判斷不在我能力圈范圍內,我主要看的是醫藥行業的整體邏輯和商業模式。
和以往的文章略微有點不同,以往基本上是一篇一篇獨立開來,本次的文章力求描述整個邏輯和框架。
一、老齡化,醫藥行業的良方?
對于醫藥行業,大部分普通投資者認為的利好,就是老齡化。
包括著名民間投資人林園,也反復提到老齡化
“未來三十年最大的確定是與健康相關的行業”
那么老齡化真的是醫藥行業的一劑良方嗎?我們的鄰國日本,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的素材。
日本在90年代以后,經歷了大型經濟體中最驚人的老齡化,65歲以上人口從9%提升到目前的27%,同期美國65歲以上人口是從12.5%到15%。
光從人口結構來看,日本比美國和歐洲經歷了更為嚴重的老齡化,但是不是日本的醫藥行業發展更迅速呢?
由下圖可以看出,日本1995-2000年醫藥市場規模不升反降,一直到2000、2001年以后市場規模才重新進入擴大趨勢。
從醫藥市場增長率來看則更為明顯。
日本是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并且在1990年-2010年老齡化人口迅速上升,從常識來理解,藥品的消費量應該也會有巨大增加。
那到底是發生了什么,使得醫藥市場增長一下子放緩甚至衰退了呢?
最大的原因,是控費。
邏輯其實很容易理解,日本是一個全民醫保的國家,覆蓋了接近98%的國民,公費醫保的支出超過80%,老齡化給醫保費用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在醫保收入沒有大幅增長的前提下,日本政府不得不控制醫保費用。
控制費用的方法也很簡單,因為隨著老齡化藥品使用量不可能減少,只會增多,那只有降價一條路了。
這一點和目前我國的政策思路也比較類似。
同時,由于日本醫保也是醫藥支付的絕對核心,可以利用單一采購主體這個優勢,來向上游醫藥公司進行議價。
具體的舉措主要有兩條:
第一條和中國的一致性評價類似,目的是縮小仿制藥和原研藥還有仿制藥和仿制藥之間的區別。
舉個例子,外國公司開發了一種藥A,這種藥可以有效治療肝炎。隨著A專利到期,各家藥廠開始生產仿制藥B、C、D,效果方面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