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成都中醫藥大學溫江校區,在一棟不起眼的科研樓負一層,有一個“巨型冰箱”,溫度從4攝氏度到零下18攝氏度不等,最長保存期限可達50年。“這里存放著來自全國的3萬多份中藥種子,其中許多是西南地區特色中藥資源。”成都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彭成說。
這里也像一個巨大的“種子銀行”,各類中藥種子根據實際需求可保存不同年限,若干年后取出,仍可通過獨特的“萌發技術”實現種子的正常種植,從而達到保存珍貴種質資源的目的。
打開厚重的鐵門,走進資源庫的干燥間,一個個中藥種子密封儲存瓶整整齊齊擺放著,標簽上注明了種子的名稱、藥效等。分裝好的中藥種子正在恒溫恒濕的環境里慢慢脫水。
“我們這兒保存了許多珍稀瀕危的藥用植物種子,比如紅豆杉種子,這些種子可以保存長達30到50年。”說起庫里的“寶藏”,中藥種質資源單體庫技術負責人裴瑾教授如數家珍。
“中藥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建立國家中藥種質資源庫,開展中藥資源保存、全產業開發研究,可為優質中藥材的生產、供應提供戰略保障,為中藥資源可持續利用奠定堅實基礎。”裴瑾告訴記者。
中藥種子的保存流程復雜精細,需要經過種子鑒定、圖像采集、種子清理、干燥等一系列流程。種子儲存庫還分為短期庫、中期庫和長期庫等不同類型。“種子保存到一定時間后,比如5到10年,研究人員還會把種子拿出來進行‘萌發實驗’,了解保存的種子的變化及是否能發芽繁殖。”裴瑾說。
“種子銀行”的存在還推動了中藥研究延伸至上下游產業鏈,促進了中醫藥的傳承發展。不少科研成果正在不斷轉化為新藥,造福更多患者。